欢迎访问群康招募!癌症、肿瘤、慢性病等患者临床试验招募

您所在位置:首页 > 抗癌药物

临床试验招募常见癌症及四大抗癌药物汇总

信息来源:本站作者:发布时间:2022-07-07浏览量:

  在医学上,癌(cancer)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癌症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征,其发生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分为致癌、促癌、演进三个过程。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18年全球癌症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达1810万人(剔除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为1700万),癌症死亡人数达960万人(剔除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后为950万)。在男性与女性的合并人群中,肺癌是最常被诊断的癌症(占总病例数的11.6%),并且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占癌症总死亡人数的18.4%)。紧随其后发病率居高的分别为女性乳腺癌(11.6%)、前列腺癌(7.1%)和结肠直肠癌(6.1%);死亡率居高的分别为结肠直肠癌(9.2%)、胃癌(8.2%)和肝癌(8.2%)。新增1810万癌症病例中,亚洲占据近一半;960万癌症死亡患者中,亚洲占近七成。当然,这主要是由于近60%人群居住在亚洲,但亚洲的死亡率之高显然不能小觑。

  肺癌是一种原发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或肺泡组织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提示各个国家级地区的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肺癌在男性癌症疾病中位居第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都是远超其他癌症,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目前有研究证明,吸烟,职业和环境接触,电离辐射,既往肺部慢性感染,抗癌药物遗传等因素,大气污染等多个因素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肺癌。而其中,吸烟则是造成肺癌的高危因素,烟草中含有的多种多链芳香烃类和亚硝胺化合物都具有强烈的致癌活性。这些因素都可或多或少地通过多种机制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DNA点突变,基因扩增,染色质易位等,从而使得原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失活,而会改变细胞内的信号变化,引起癌细胞自主性增殖,最终增殖失控。

  胃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实体肿瘤,是世界上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癌症报告2014》中报道,中国新增胃癌和胃癌致死人数均占全球40%以上。

  胃癌(gastriccarcinoma)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绝大多数胃癌属于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或出现上腹不适、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慢性疾病症状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胃癌的预后与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关。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浸润癌为45~55岁,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宫颈癌是妇女群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对其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宫颈癌也叫子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人乳头瘤病毒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HPV是该病发生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导致人们很多的生活习惯不得不改变,就使得患病率不断增加,并且发病群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发布,全球宫颈癌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约有13人患重病,死亡率约有7人。流行病与统计学结果显示,2018年全球新发宫颈癌56.9万例,死亡31.1万例,其中约百分之八十的病例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宫颈癌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以及异常排液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现象。疾病早期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晚期可因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出现多器官病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2]。

  其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在女性人群中。乳腺癌作为临床中一种极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发病率,据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症中的发病率为24.2%,位居女性癌症的首位,其中52.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且具有年轻化、侵袭性强、生存率低、预后差等特点。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虽然不是乳腺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但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也较快[3]。

  化疗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策略,缺乏特异性和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高负担仍然是乳腺癌患者成功治疗的最重要障碍。

  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繁多,本章主要介绍影响DNA结构、影响核酸生物合成、抗有丝分裂、基于肿瘤细胞信号传导的抗肿瘤药物。

  此类药物主要是生物烷化剂,能在体内形成具有活泼性的亲电性基团,因而能与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等)中富含电子的基团,以共价键的形式相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致使分子断裂。

  环磷酰胺为周期性非特异药物,在体外无活性,在体内经过肝细胞色素P450氧化、环裂生成中间产物醛磷酰胺,在肿瘤细胞内,分解出磷酰胺氮芥而发挥烷化作用,明显使S期的DNA发生烷化,形成交叉联结,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环磷酰胺的抗瘤谱比较广,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烷化剂之一。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对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卵巢癌、乳腺癌也有疗效,主要的临床副作用是膀胱炎。

  二乙醇胺在无水吡啶中,与过量的三氯氧磷反应,同时进行氯化和磷酰化,直接转化为氮芥磷酰二氯。再在二氯乙烷中以三乙胺为催化剂,与3-氨基丙醇缩合,即成油状的无水物环磷酰胺。

  ①磺酸酯类---白消安,主用于治疗慢性白血病,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有效;

  ②环磷酰胺衍生物---异环磷酰胺,比环磷酰胺毒性小,治疗指数高,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睾丸肿瘤、软组织肉瘤等;

  ③亚硝基脲类---司莫司汀,脂溶性大,更易透过血脑屏障,对淋巴瘤、脑瘤、胃肠道肿瘤等均有效。

  甲氨蝶呤通过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与之不可逆结合,从而阻止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抑制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使得脱氧胸苷酸合成受阻,从而使DNA和RNA的合成中断,阻断癌细胞的繁殖。

  甲氨蝶吟(MTX)长期以来作为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等进行癌症化疗、用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或抑制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和用作抗炎(如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4]。在临床上可用于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病、头颈部癌、肺癌、各种软组织肉瘤、银屑病。临床招募以及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睾丸癌等多种肿瘤疾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和胃肠道毒性,骨髓抑制最为突出,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主要是口腔炎、胃炎、腹泻,便血等。

  合成工艺:以2,4,5,6-四氨基嘧啶双盐酸盐为原料,首先与2,3-二溴丙醛缩合,经高铁氰化钾氧化,生成2,4-二氨基-6-溴甲基蝶呤,再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缩合即可得甲氨蝶呤。

  ①胸腺嘧啶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代谢过程中不易分解,疗效好,是治疗实体肿瘤的首选药物,对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结肠癌、胃癌、乳腺癌等都有疗效;

  ②DNA聚合酶抑制剂---吉西他滨:能抑制脱氧胞嘧啶脱氨酶减少细胞内代谢物的降解,具有自我增效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膀胱癌、子宫颈癌、肝胆肿瘤等。

  多西他赛又名紫杉特尔,是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由于紫杉醇在其原料红豆杉树中的含量很低,紫杉树的生长也极其缓慢,并且由于紫杉醇极低的水溶性使其紫杉醇难以制成合适的制剂,因此就采用半合成紫杉醇衍生物药物的方式来代替药物紫杉醇发挥药效。多西他赛的水溶性比紫杉醇要好,抗肿瘤谱更加广泛,临床试验招募常见癌症及四大抗癌药物汇总所以在临床上主要是静脉滴注给药,用所提供的溶媒溶解,然后以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稀释滴注。

  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和促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同时抑制所形成微管的解聚,产生稳定的微管束,使微管束的正常动态再生受阻,细胞在有丝分裂时不能形成正常的有丝分裂纺锤体,从而抑制了细胞分裂的增殖。临床上用于治疗举步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与多种药物联合用于治疗多种肿瘤。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①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的药物---秋水仙碱:主要是能阻碍微管蛋白的聚合反应,阻止纺锤体形成,染色体不能向两极移动,使细胞核结构异常而凋亡,对乳腺癌有显著疗效,临床上也可以用于治疗宫颈癌,肺癌、胃癌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在《我不是药神》中的治疗慢性白血病的特效药格列卫,其原型就是现实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常用药物格列卫,其药品通用名就是甲磺酸伊马替尼。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由瑞士诺华公司研发的2-苯胺基嘧啶类的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于2001年首次在美国上市。其主要是通过竞争结合ATP位点,特异性阻止酪氨酸激酶受体自身磷酸化,从而影响细胞信号传导,抑制细胞增殖。此外,甲磺酸伊马替尼还可抑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受体、干细胞因子(SCF),c-Kit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从而抑制PDGF和干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行为[5]。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加速期或α-干扰素治疗失败后的慢性期患者;不能手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会导致患者体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出现减少,可能会引起贫血以及胆红素升高等情况。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水肿、体重下降、以及头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以2-硝基-4-碘甲苯为起始原料,经过还原、加成反应得到中间体4,4与3-乙酰吡啶和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缩醛反应得到的中间体6进行环合得到重要中间体7,7与4-(溴甲基)苯甲腈经过烃化反应得到的中间体9经Ullmann反应得到伊马替尼(10),10与甲磺酸成盐得到目标物甲磺酸伊马替尼(1)。

  ①苯氨基喹唑啉类---拉帕替尼:作用靶点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双重抑制剂,用于治疗乳腺癌、抗癌药物非小细胞癌、胃癌等;

  ②双芳基脲类---索拉非尼:属于第一个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治晚期胃癌,还可以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癌、肝细胞癌等。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联合发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我国肿瘤临床试验项目474项,占全部药物注册临床试验的21.8%;2019年,共有针对11个瘤种的17个抗肿瘤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2019年登记在案的474项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其中397项(83.8%)由国内医药企业发起[9]。

  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在选择性地靶向肿瘤细胞、单克隆抗体等方面都有巨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恶性肿瘤还没有完全被打败,仍然缺乏高效特异的药物,这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