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款抗肿瘤1类新药获批临床小分子新药占比近40%!(附PDF)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创新药研发领域的主要方向。根据IQVIA 2023全球研发趋势报告,在全球在研疗法中,抗肿瘤疗法占比在2022年已达到38%,在过去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10.5%。
在中国,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抗肿瘤新药开始进入临床阶段。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临床试验默示许可”专栏,2023年首次在中国获批临床试验的1类新药中,有300多款为抗肿瘤1类新药,占比超过50%。本文中就让我们看看这些在研的抗肿瘤1类新药都有哪些?它们都有望解决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哪些难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获取2023年首次在中国获批临床的抗肿瘤1类新药PDF文件)
从获批临床的适应症来看,2023年首次获批临床的抗肿瘤1类新药拟开发的适应症涵盖了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中,针对“实体瘤”适应症开发的新药占比超50%。其适应症涵盖了HER2表达的实体瘤、CD73表达实体瘤、MAPK信号通路异常的晚期实体肿瘤、CLDN18.2阳性实体瘤、KRAS突变实体瘤、HPV18+实体瘤、GPC3阳性实体瘤、FAP阳性实体瘤、NTRK或ROS1基因融合的实体瘤、表达B7-H6的实体瘤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新药拟开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前列腺癌、脑胶质瘤等实体瘤适应症。
此外,还有几十款新药针对适应症为各种类型的血液系统肿瘤,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恶性肿瘤、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从药物类型来看,2023年首次在中国获批临床的抗肿瘤1类新药涵盖了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细胞疗法、核酸药物300多款抗肿瘤1类新药获批临床小分子新药占比近40%!(附PDF)、放射性药物、活菌药物、溶瘤病毒药物等多种分子类型。
小分子药物的许多优势使得其在治疗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且仍然是当下新药开发的主要类型。 我们统计的300多款抗肿瘤1类新药中包含了120余款小分子新药,占比接近40%。这些新药涵盖了许多靶点,如EZH2、SHP2、FGFR、BCL-2、PI3Kδ、CDK7、CDK9、CDK4、PD-1/PD-L1、BTK、TLR8、KRAS、HIF-2α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公司有2款及以上的小分子抗肿瘤1类新药获批临床,包括:贝达药业的转录增强因子TEAD小分子抑制剂、HIF-2α抑制剂、CD73核苷酶抑制剂;百济神州的新一代BCL-2抑制剂、HPK1抑制剂;和誉医药的FGFR抑制剂、新一代EGFR Exon20ins抑制剂、CD73抑制剂;恒瑞医药的调控多种癌基因表达的小分子新药、AR抑制剂、CDK4抑制剂;加科思的GUE抑制剂、PARP7抑制剂;辉瑞(Pfizer)的SHP2抑制剂、EZH2抑制剂、KAT6A表观遗传修饰剂;石药集团的ATM抑制剂、SOS1抑制剂;同源康医药的CDK7抑制剂、小分子EGFR/HER2抑制剂、CDK2/4/6抑制剂;泽璟制药的TLR8激动剂、泛KRAS突变抑制剂等等。
在小分子药物中,蛋白降解疗法因可以靶向以前被认为“不可成药”的靶点,而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药开发类型。2023年,十多款蛋白降解疗法也在中国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包括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分子胶药物等肿瘤新药。这些药物来自海思科、贝达药业、福沃药业、珃诺生物、国匡医药、分迪药业、标新生物、格博生物、齐鲁制药、海创药业等等,拟开发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实体瘤和血液肿瘤。
细胞疗法方面,2023年有约40款细胞治疗药物在中国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其中包含了CAR-T细胞疗法、CAR-NK细胞疗法、TCR-T细胞疗法、TIL疗法、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KT)疗法、DC疫苗产品等等。其中,CAR-T疗法的数量占比最多,有近20款。这些产品来自亘喜生物、凯地医疗、康佰裕生物、合源生物、森朗生物、信达生物、恒润达生、原启生物、精准生物、科棋药业等,靶点涵盖了BCMA和CD19双靶点、CD22和CD19双靶点、NKG2DL、MSLN、GPRC5D、CD70、CD7、GPC3等。
放射性药物可以利用同一配体分别开发针对特定靶点的诊断和治疗产品,具有独特的“诊疗一体化”优势,因此近年来备受行业看好。2023年也有接近10款放射性1类新药在中国获批临床,分别来自Telix公司、远大医药、恒瑞医药、晶核生物、蓝纳成生物等,其靶点涵盖SSTR、PSMA、FAP,正在被开发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PSMA阳性前列腺癌、FAP阳性晚期实体瘤等等。
除了上述产品,2023年首次获批临床的抗肿瘤1类新药中还包含了许多其他分子类型,例如mRNA药物、DNA核酸药物、活菌药物、溶瘤病毒/重组腺病毒药物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