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群康招募!癌症、肿瘤、慢性病等患者临床试验招募

您所在位置:首页 > 肿瘤新药

【中国好医生好护士】12月临床试验招募候选人点赞评议开始啦!四川4人入围快为他们扎起!肿瘤新药

信息来源:本站作者:发布时间:2022-12-13浏览量:

  【中国好医生好护士】12月临床试验招募候选人点赞评议开始啦!四川4人入围快为他们扎起!肿瘤新药毕锋,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内科学术带头人。毕锋从事肿瘤临床诊疗工作和转化应用研究工作35年,在肿瘤发病的新机制和新疗法上做出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实用、突破性的成果。2002年获得总后“科技新星”称号;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引进到肿瘤科工作,同年获得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2011年获得四川省学术科技带头人称号,2019年获选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2022年获评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

  毕锋与医学的结缘,还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我家住在河北省井陉县七狮村,属于太行山深处。”大山拦截了村民远行的脚步,也阻断了先进医疗技术的进入。“我小时候有一次高热惊厥,情况危急,昏迷了一天,当时说没救了。后来在父母的照料下,我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次经历让毕锋感受到,缺医少药给患者带来的深深无奈。

  17岁,毕锋考入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后来在第四军医大学读硕士、博士。“学习之外,我特别喜欢文学和历史,也喜欢无线电技术等。”或许是广泛的兴趣爱好让毕锋喜欢灵活的思考,在学生时代,他就是一个敢想的人。

  “学习肾结石、胆结石这一版块,我就在想能不能发明一种由肾脏或胆道代谢的药物,可以让前体药物经过代谢变成可以溶解结石的药物,逐步把结石溶解掉。”在当时,国内医学尚不发达,老师和同学都觉得毕锋的想法不可能实现。“但是在我毕业后,国外就研发出了我构想的这种药物—熊去氧胆酸。”

  进入临床工作后,毕锋更加注重创新。在他看来,求新、探索是科学家的本能,是一个好医生应有的追求。“只是完全按照肿瘤诊疗指南工作不是我们这个团队应该做的,我们要突破禁区,不断地创新、提高去改写指南、引领指南、永远走在指南的前面。”

  面对恶性肿瘤这个世纪难题,毕锋始终认为,对患者最好的帮助,就是穷尽所学和智慧,研发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毕锋非常重视新型抗肿瘤疗法的研究。科室目前有GCP项目30项,另有科室自筹经费的自主研究项目30余项,形成了创新研发的新局面。

  近年来,他在肿瘤转化研究中成绩突出,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负责过12项国家级课题,主持10余项国际、国内大型临床研究,8项国家一类新药的研发,其中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多纳非尼治疗肝癌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被邀请在2020年国际肿瘤界的顶级盛会——美国ASCO年会上作大会发言。2021年,临床肿瘤界的顶级权威杂志全文发表了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多纳非尼也作为国家一类新药于2021年通过优先评审上市,给全国百万肝癌患者带来了福音。

  毕锋在不断进行新研究的同时也不吝分享自己的行医经验与诊疗技术。他担任了《消化道肿瘤合理用药指南》副主编,同时担任国家精准医学工程《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一书主编并组织完成了相关编写工作。在一年一度的中国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大会——我国肿瘤界靶向治疗领域最高规格的盛会上,毕锋连续12年担任大会主席,向全国同仁分享最新的理念与成果。

  “当医生容易,当一个好医生很难;治疗一两个患者容易,拯救千百万患者很难。”毕锋说,自己渴望向“很难”发起挑战。“人一辈子做不了多少件有意义的事,我很高兴,能为大量的中国肝癌患者提供一个更好地选择。”

  刘徽,男,汉族,1975年4月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歧坪镇六股树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副主任中医师。他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守护着村民的健康,不管刮风下临床实验雨,白天黑夜,只要患者需要,随叫随到,精心治疗,用心护理,让患者满意,也让家属放心。在乡村行医生涯中,他始终把医德作为乡村医生的灵魂,用贴心的服务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

  或许是儿时受父亲行医治病救人和艰苦生活条件的影响,刘徽从懂事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当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承载着这样的梦想,他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1999年夏天,他从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回到老家,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他觉得:老家穷乡僻壤,很多家庭“小病拖着自己治,大病没钱不能治,得了重病来不及治”,乡邻患病时痛苦无助的画面一幕幕地闪过他脑海。他甘当父老乡亲的健康卫士,这一干就是20年。

  刚开始,由于年轻,经验也不足,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他看病。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地多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跑到镇中心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

  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刘徽在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好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患者都慕名而来。得到刘徽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年轻医术高,服务态度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由于就诊患者增多,原有的卫生室已不能满足就诊需求,村上也没多余的资金。刘徽四处奔波、东拼西凑,自筹资金15万余元修建房屋,一楼整个200平方米用作村卫生室,并按照标准村卫生室进行建设,而自己一家五口人只能在十几个平方的地下室用餐。他懂得,一名医生,不光要有技术,还要有良好医德和一颗仁慈的心。

  由于六股树村地处山顶,出门不是爬坡,便是下沟,外出务工的人多,留守的大都是老年人和儿童。因此,只要需要出诊,他随喊随到。通公路的地方,他就骑车;不通公路的就步行。每年都要出诊百余次,无论是刮风下雪,白天深夜,都照诊不误。

  爱心是刘徽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多年来,他先后减免孤寡老人、困难户医药费近万元。

  刘徽当乡村医生以来,日常诊治患者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诊治患者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除了日常诊疗工作,他还负责全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他认为:“把这项服务搞好了,全村的卫生宣传到位了,也是治病救人”。由于地广人稀,村民白天忙农活,晚上才在家。为落实好惠民工作,保障村民基本医疗服务,刘徽白天忙完了日常诊疗工作,晚上便背着出诊箱、带上手电筒开始逐组逐户的“夜间巡诊”。他每到一户,都会给村民宣传防病知识、健康惠民政策,对重点人群管理进行随访登记,有病治病,没病防病。

  年复一年,他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年行程上万公里。对村民的身体状况他了如指掌,谁患过慢性病,谁对药物过敏肿瘤新药,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他心里一清二楚。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夜灯天使”。

  20年来,他立足农村不动摇,立足“救死扶伤”不动摇,无怨无悔的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倾注到当地群众身上,决心用自己的医术回报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20年来,他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自己行医的准则和底线,不开大处方,能吃药的绝不打针,能打针的绝不输液,能用中药的绝不用西药。“都是老乡,挣几个钱很不容易,行医对于我而言,不单纯是个职业、是个饭碗,更重要的是一份信仰、一种操守。”

  20年来,刘徽在行医过程中,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和操作规程,勤于总结实践经验,先后撰写了10余篇论文。

  20年来,刘徽尽到了一名乡村医生的职责,力所能及地做好了网底公共卫生服务,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尹如铁,女,汉族,1967年9月生,农工党党员,成都市农工党副主委,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肿瘤放化疗科主任。2016年获首届四川大美医者提名奖,2021年被农工党中央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2年获四川省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

  三十年的奋斗和历练让尹如铁在妇科肿瘤治疗领域颇有建树。在医院繁忙的医教研管工作之余,尹如铁不畏高原严寒,不顾交通不便,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每年多次赶赴凉山为当地提供医疗帮扶,五年间为4728名凉山州女性进行免费宫颈癌筛查、阴道镜检查及义诊活动,惠及凉山百姓。同时通过学术讲座、临床指导等进行基层医生培训,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三十年从医梦,三十年博爱与坚守,如铁的意志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时光如河,1991年尹如铁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留在华西第二院妇产科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已三十余年。2003年读博期间,在全国知名妇科肿瘤专家彭芝兰教授指导下,尹如铁与同事共同组建“外阴阴道宫颈病变”亚专业,探索阴道镜指导下的外阴阴道宫颈病变诊疗技术,为子宫颈癌的防治付出大量心血。2006年,尹如铁领衔筹建“妇科肿瘤化疗和生物治疗”亚专业,组建全国知名的“妇科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术后辅助治疗。

  手术、化疗、放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法宝”。尹如铁从放疗区域规划及设备安装到人员选拔、团队组建,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2018年,尹如铁成功组建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肿瘤放射治疗亚专业,实现了妇科肿瘤从早期诊断、手术、化疗、放疗的全程化一体化闭环式管理,为妇科肿瘤患者的诊治提供了完备的治疗手段。

  2017年12月起,尹如铁带领团队每年2~3次赶赴老凉山彝族聚居区,开展宫颈癌免费筛查、阴道镜检查以及基层医生培训、义诊活动。从成都到会东,穿过螺髻山的雨雪,经历200多公里的颠簸,经11小时舟车劳顿,深夜才能到达。团队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布置现场、调试仪器,准备物资和培训当地人员。即便忙到凌晨,尹如铁也会召开现场会,落实各项细节。

  誓言无声、大爱有据。项目5年来累计为4728名凉山州妇女进行免费宫颈癌筛查,TCT及HPV取样7511人次,阴道镜检查346人次,宫颈活检226人次,筛查出CIN2以上患者54人,确诊宫颈癌2人,阴道癌1人;同时通过学术讲座、临床指导,为凉山州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

  疫情期间,尹如铁积极参与全国专业委员会、各基金会为帮助妇科肿瘤患者开展的各线上平台的公益讲座、在线咨询,为全国广大患者答疑解惑,提供科学的防护理念。

  医者,仁术也,博爱之心也。“妇科肿瘤患者不仅要承受切掉器官后身体残缺的痛苦,还要面对许多社会问题。看过人间冷暖,我希望能够帮到她们。”尹如铁说:“肿瘤治疗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还要承受心灵的煎熬。这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信心支持。我们对每个新病人及其家属都会进行心理疏导,让原本气氛沉重的病房充满欢笑和正能量。”

  疫情期间肿瘤新药,妇科肿瘤患者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她们免疫力整体低下,极易发生感染,是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但停止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煎熬,规范化的诊治是保证预后的关键因素。严峻形势下,尹如铁得到医院批示后,带领科室第一时间完成相关院感知识培训,统计科室所有员工及家属工作、生活轨迹,制定科室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患者收治流程,优化防疫管控空间布局,在严格防控同时,全力收治患者。

  光阴如梭,三十年间,尹如铁在岗位上默默努力,但求耕耘,不求闻达,书写职业人生的浓墨重彩篇章。

  袁珩,男,汉族,1977年4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主任医师。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后,袁珩经过20多年的实战,成长为专家智库、锤炼为公卫先锋、打造出流调铁军,在战胜“非典”、控制禽流感、抗击甲流、防止地震灾后大疫、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中,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疾病较量,服务人民健康。

  2013年,袁珩获得四川省直机关优秀员;主研的“四川省霍乱流行特征与预防控制策略措施研究”项目,获得四川省医学科学成果奖一等奖;参与“四川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首次发现及临床分型与治疗研究”项目,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0年,带领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获得“2020年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

  作为四川省疫情防控“追踪大脑”,袁珩每日研判多份专业报告,为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严把流行病学调查质量关,紧抓病例活动轨迹“零”盲点,强调传播关系清晰符合逻辑,带领团队制作了几百张省内新冠疫情传播关系图,完成了上千份《新冠肺炎疫情报告》《新冠肺炎疫情重点地区排查表》《省内外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动态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判》等专业报告和材料。

  四川是灾害频发之地,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如何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是全省疾控人肩负的重大职责。20多年来,袁珩参与、带队或组织成功处置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共500余起。先后参与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8.17叙永暴雨洪灾、5.7凉山泥石流等20余起地质灾害灾后防疫工作,险情发生后,袁珩总是第一时间带领团队赶赴现场,权威快速的评估公共卫生风险与需求,科学精准的作出防疫策略和措施指导,全力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年年时时防突发。近年来,袁珩成功处置多起霍乱、菌痢、感染性腹泻、肺结核等传染病暴发疫情,在战胜“非典”、控制禽流感、抗击甲流、切断脊灰疫苗病毒VDPV感染,阻击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新发传染病输入,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疾病较量,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开展疾控机构等级评审,促进提高全省疾控机构能力水平。四川作为鼠疫疫源地,多年未发生人间鼠疫,也离不开他和团队的一份坚守。

  作为全省中青年流行病学领军人物,袁珩及其团队通过现场带教或线上培训的方式,在新冠肺炎期间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流行病学专业人员22000人次,全省21个地市州实现了100%全覆盖。为全省打造了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实战经验丰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流调铁军,成为全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坚力量。

  作为全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导师,袁珩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项目培养地市级现场流行病学师资17名,依托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培养三级流行病学师资队伍。

  作为省疾控中心急传所领头羊,袁珩冲锋在前,重人才、勇担当,充分发挥员工特长,将团队拧成一股绳。带领省疾控急传所荣获“四川省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四川省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表彰。

  所有的岁月静好,只因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袁珩默默用行动付出,既脚踏实地书写着疾控人的责任与担当,又仰望星空追寻着中国好医生的足迹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