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群康招募!癌症、肿瘤、慢性病等患者临床试验招募

您所在位置:首页 > 肿瘤新药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临床试验招募专题丨肿瘤药头破血流难避免仿制药+新药一起卷(中篇)_肿瘤新药

信息来源:本站作者:发布时间:2022-06-16浏览量:

  在上篇(专题丨集采大杀价,肿瘤药也在内卷化(上篇))内容里,我们回顾了集采给肿瘤药市场格局带来的巨变。这种变化意味着,已通过一致性评价/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种,肿瘤新药几乎只有“集采中标”这一条路可走。而对于处在立项阶段,或者正在进行研发的仿制药品种来说,仍有“割肉”躲过集采的机会。那么,当前肿瘤仿制药的申报情况如何?肿瘤药领域的研发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五批集采可能纳入的品种,业内已有相关预测。在肿瘤药领域,从已过评仿制药品种的数量来看,现在符合国家集采条件的“危险品种”包括奥沙利铂、多西他赛、地西他滨、来那度胺、阿法替尼等。

  注:上表为未进入集采的,新注册分类仿制药及通过/视同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

  尽管,生物制品尚未被系统性纳入集采,但相关的试点早已陆续开展。无论是2020年1月武汉市的胰岛素集采;还是2020年10月山东省集采纳入重组人促红素;或是2020年10月,国家医保局答复生物制剂集采相关问题时回应道:“......将适时开展集中带量采购”,都说明了国家未来把生物制品也纳入集采的决心。因此,一些竞争相对充分的品种,如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被纳入集采的风险非常之高。

  从下图近三年肿瘤药仿制申报的受理号数量可以看出,近年来企业尤其偏好小分子靶向药物,阿法替尼、托法替尼、伊马替尼等品种的申报数量达10个以上。也许,过去数量冗杂的品种还可以借助市场增量的红利占据一席之地。但是,现如今一年一度的医保谈判和常态化集采,意味着“扎堆”的品种必将面临降价竞争,即便上市也难以收获高额回报。

  注:统计时间为2018.1.1-2021.4.7;“仿制申报数量”以受理号统计;颜色标注为已被纳入集采的品种

  肿瘤药巨大且持续的增量市场,引得众多企业争相布局肿瘤药领域,不仅仿制药品种呈现出堆积现象,在新药的临床研发方面,也呈现出靶点扎堆的高同质化现象,以至于业内调侃国产PD-1多到可以用来洗澡。而这些投入了大笔资金、大量时间的相似品种,未来都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吗?

  从整体数量上来看,过去一年尽管有疫情影响,但企业对肿瘤药的热情不减。据CDE药物临床试验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共有2548项药物临床试验登记注册,其中肿瘤药物临床试验722项,较2019年增长了52.3%。在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共涉及458中抗肿瘤试验药物,较2019年增长了36.7%。

  从靶点数量上来看,2020年我国肿瘤临床试验的药物中,靶向药共295种,涉及的靶点超过100种,双靶点或多靶点药物达54种[1]。

  在申报上,2020年,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是1类新药申报的热门治疗领域,其中小分子靶向药和单抗类药物仍是主流。据CDE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21年1月,肿瘤相关药品的申报数量155个。从靶点分布来看,PD-1/PD-L1、EGFR、VEGFR靶点相关数量均超过10个。

  在新药临床试验申请上,以HER2为靶点的疗法为例,近10年来IND获批的数量达46个;当前备受关注的CAR-T疗法已有21家企业IND获批。

  然而,尽管我国肿瘤领域的临床、申报数量大而美丽,研发热情空前高涨,但企业在靶点与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更趋向于me too、me better,肿瘤药领域的“内卷”问题已相当严重。以PD-1为例,高度的同质化不仅让相似品种的竞争力缩水,也引得曾经的“销售明星”价格大幅跳水,在进入2020年医保目录后价格最高降幅达80%以上,肿瘤药领域的热门靶点俨然成了一片红海。

  在适应症种类上,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185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食管癌、胃癌、肝癌等高发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约占全球的一半[3]。但是,从我国临床试验注册的适应症种类和近三年上市肿瘤药的适应症来看,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肝癌、胃癌、群康临床试验招募临床试验招募专题丨肿瘤药头破血流难避免仿制药+新药一起卷(中篇)_肿瘤新药食管癌、结直肠癌(颜色标注),其临床试验登记数量与上市数量都很少。

  数据来源: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报告

  目前,我国高发癌种的临床需求仍未被满足。从2018年至2020年我国上市肿瘤新药的适应症分布来看,我国高发的癌肿如结直肠癌、肝癌和胃癌分别只有4个、2个和1个新药,我国发病率达6.3%、5年生存率不足10%的食管癌近三年没有一款新药可以对应。

  从总体趋势上看,随着国家集采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化疗药物与小分子靶向药物都难逃杀价的命运,生物制剂或许还有喘息的时间;在研发上,肿瘤新药我国肿瘤药领域的仿制药申报数量堆积,以及靶点扎堆研发的状况也许还将持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整个肿瘤药领域“同类”品种的竞争压力不容小觑。

  一方面,我国肿瘤药领域存在靶点扎堆研发的现象,欠缺源头创新、竞争同质化严重,没有优势的企业即便强推品种上市也很难与头部玩家争得利润。另一方面,集采对刚入局的“新玩家”而言,意味着一个可以迅速在市场中放量的“新手礼包”,而深耕多年的品种只有进入集采才能保住一定份额,除此以外,仿制药的院外市场更难以维系。如此这般的竞争环境,对企业的决策、研发、管理、生产等诸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面临医保、集采降价,以及同类众多竞争者的肿瘤药市场中,想脱颖而出的企业需要清楚了解自己产品的优势点。临床疗效是否比现有品种更优?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生产成本是否可以降到足够低?是否对拓宽自己的产品管线有足够的帮助?在联合用药上是不是有对患者而言更优的选择?对企业而言,在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一股脑冲进这片红海也许很难再收获丰厚的回报。

  下一期内容,艾美达将进一步分析肿瘤药领域的有待挖掘的市场机遇,以及当前环境下企业可供选择的应对策略。

  [1]吴大维,黄慧瑶,唐玉,王海学,王骏,王书航,房虹,杨雪源,李静,王欣,刘利军,闫言,王清,李宁,曹彩,徐兵河,孙燕,赫捷.2020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进展[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02):218-223.临床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