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一院:攀登不止峰终见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进入2024年1月中旬,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下称兰大一院)的医护人员终于可以在连日来紧张忙碌的工作中逐步恢复正常节奏。2023年末,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兰大一院第一时间集结16名抗震救灾医疗队员,赶往积石山震区进行抗震救灾。他们连续转运多名危重患者,并进驻临夏州人民医院开展危重症伤员救治工作。
医护人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素质源于兰大一院强大的临床能力。兰大一院如同生命的堡垒一样,守护着西部热土中百姓的健康。尤其是兰大一院心脏中心,这里的医护人员经常通宵达旦,用他们的专业与热情,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兰大一院心脏中心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全国排名前十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中心,每年完成近21000例介入手术,这背后是无数医护人员辛勤汗水和精湛技艺的累积。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的挑战,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的坚守。
日前,健康界专访兰大一院管理者和基层医护人员,听他们讲述提升学科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患者背后的故事。
兰大一院心脏中心张钲教授见证了心脏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回首过去,这一路上经历了无数重要的时间节点,张钲也见证了多个医学奇迹的诞生。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兰大一院尚未有专业化的心脏科室。在老一辈医学家的带领下,医院逐步开始开展心脏超声、临时起搏器植入以及心血管造影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开展,为心脏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末,张钲从法国学成归来,并带回了先进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然而,设备条件的限制使得这项技术在当时无法得到广泛应用。伴随技术水平的提升,直到1994年,一位60岁的老工程师才成为兰大一院第一个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这次成功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也标志着兰大一院心脏中心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97年兰大一院:攀登不止峰终见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兰大一院购买了全新的心血管造影机,被心脏手术医生亲切地昵称为“大C”,这是甘肃省第一台“大C”。
新设备为技术的腾飞“插上翅膀”,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除了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外,兰大一院心脏中心在心脏起搏器植入和射频消融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2007年,作为国内第一批心血管介入培训基地,我们在甘肃省是独一家。2010年以后,兰大一院成为临床心脏医学中心。2013年,当时的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发起临床重点专科的评审,第一批有30多家医院,我们便是其中一家。”张钲说,政府多轮的支持是造就兰大一院心脏中心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他不仅是兰大一院心脏内科的掌舵人,更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作为兰大一院副院长,白明一直秉承的理念是:要做就做别的医院做不了的。“我们需要挑战疑难危重症的治疗,这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白明说,从人员梯队、学科建设、亚专业的发展,到设备的更替,都是针对着疑难病症和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进行设置。
在冠心病介入领域,有一种复杂的高危病例被称作CHIP。这类患者的病变复杂,合并多种疾病,给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兰大一院心脏中心的医护人员敢于直面困难,迎难而上。
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博表示,最近两年,高危复杂的心脏病人占比越来越高,技术和手段的完善对手术治疗效果提升非常明显。“以前的慢性闭塞病变,无论在我们中心还是在国内其他级别的医院,手术成功率可能只有80%,但是现在随着腔内影像的使用,多重技术推广和普及,大家经验越来越丰富,水平也越来越高,在国内有很多成熟的中心,手术成功率都能达到90%甚至95%以上,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高度。”
心脏中心朱友琦医生说,中心已经常规应用了腔内影像学OCT、IVUS、QFR等评估功能,这些技术能够提供高清晰度的血管内部影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此外,心脏中心还熟练掌握了旋磨冠状动脉旋磨术以及冠状动脉激光消蚀术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能够针对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等严重病变进行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源于成像技术突出,“大C(血管造影机)”也是医生所依赖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具有高清晰度和低辐射量的优点,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朱友琦告诉健康界,这些先进的医疗手段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也为医生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
兰大一院心脏中心深耕心血管介入治疗, 让大量疑难复杂冠心病患者重获健康;在新技术的探索实践方面,兰大一院一直处于国内前列,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开展了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R)、二尖瓣钳夹术等,并已累计突破100例。在电生理介入治疗领域,医院已掌握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等心血管前沿诊疗技术。
在健康界采访当天,心脏中心主任徐吉喆刚刚完成了一位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R手术,病人存在瓷化主动脉的解剖特征,由于瓣间钙化严重,很容易发生脑梗塞。共同完成这台手术的白明告诉健康界,医生们在术中给患者置入了一个脑保护装置,把卒中的风险降到最低,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在发展的道路上,兰大一院心脏中心不断挑战新技术,高难度。“2016年,我们做了第一台冷冻消融术,2023年,我们又做了甘肃省首例脉冲消融,我们在不断更新知识,也在不断挑战自己。”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高涵翔说。
导管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心血管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安全、更便捷地实施手术也一直是心脏病医生所追求的目标。借助大平板血管造影机等先进设备,结合现有器械的发展,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不仅体现了医护人员对科技的敏锐洞察力,更展现了兰大一院心脏中心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深度关怀。
对于TAVR手术,“大C”是无数医生的“心头好”。徐吉喆告诉健康界,首先,除了更好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外,医生还可以随时切换到数字剪影模式,对血管进行评价;第二,大平板的照射范围相对较大,不需要像过去一样频繁更换机位。用朱友琦的话说,“大C”就是心脏手术医生“最亲密的战友”。
在更具科技感的设备和技术加持下,兰大一院基于临床实践,对心脏罕见病的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也在持续探索。心脏中心从一个医疗中心向整体的医学中心模式发展,关于罕见病基因以及疾病机制等研究都在积极推进中。徐吉喆表示,伴随包括心脏磁共振在内的分子影像学发展,心脏罕见病经历了被重新认识的过程。
兰大一院功能检查室主任邓爱云告诉健康界,如今,临床医生对超声越来越重视,从术前、术中、术后,都需要超声医生做出准确、及时和快速的诊断。“超声很擅长检查心腔里面的结构,所以超声诊断结果更可信,在心脏罕见病的诊断上,比如对血管外的结构,CT和磁共振也有优势,超声发现问题之后,再结合CT和磁共振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诊断。”邓爱云说。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ECMO(体外膜肺氧合)不仅给予重症患者重获新生的机会,在运用过程中,更是一家医疗机构救治实力的体现。兰大一院以心脏中心为核心,联合ICU、心外科、急诊科、儿科等多学科,已建成目前西北地区临床规模大、救治能力强、开展病种全,及具备远程转运能力的ECMO中心。在2023年末甘肃发生地震之后,ECMO中心在转运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兰大一院心内科CCU副主任卢安东告诉健康界,自2019年医院引入这项技术以后,至今医院已经开展550—600例ECMO救治,病人的生存率在55%—60%左右,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
需要ECMO的患者为何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兰大一院心内科医生潘晨亮提到,每年ECMO开机量有所增加存在多方面原因,首先是国家和医院层面对这项技术的重视程度逐年走高慢性疾病,对其应用和管理的能力也在提高;第二,患者层面对ECMO的理解也在加深。
据CCU护士长宋莉介绍,经过培训,CCU的护士们都有能力去操作ECMO,并看护使用ECMO的患者。
截至目前,兰大一院ECMO团队的救治范围已辐射到全省。团队24小时待命,随时带着设备赶赴外地,对患者病情评估后,为患者建立ECMO,再迅速转运回医院进一步救治。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加入到甘肃省心血管危重症及ECMO技术联盟,推广宣讲ECMO和危重症技术成为兰大一院ECMO团队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重症心脏疾病患者救治水平的稳步提升,让兰大一院声名远播。作为西北地区胸痛中心牵头单位,兰大一院在天水、兰州、酒泉,建设东、中、西三大省级区域胸痛分中心,分别辐射陇东、陇中和河西走廊西部地区。随着胸痛中心建设慢性疾病,甘肃地区心血管病急诊救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乡村乃至一些偏远地区的病人,都能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兰大一院心内科胸痛中心专家赵存瑞医生告诉健康界,经过几任院领导的大力推进,甘肃全省所有地州市都有了胸痛中心,全省县一级胸痛中心建设覆盖率已经达到74.7%。
与此同时,作为甘肃省心血管专业的领军团队,兰大一院心脏中心还承担着甘肃省心血管专业介入诊疗和胸痛中心的质控工作,并通过心血管危重症瓣膜病等专科技术联盟以点带面,辐射推动甘肃心血管学科发展。
攀登不止峰终见。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兰大一院的医护人员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加速创新的追求。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畏惧困难,不断探索,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正如张钲所说,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同行的精神,推动着兰大一院心脏中心不断向前发展。
在未来的日子里,兰大一院的医护人员将继续用他们的专业与热情,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之光。他们坚信,只要不断攀登、不断突破,就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生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将成为兰大一院的一张闪亮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心血管疾病诊疗的卓越实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新疆尔自治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窦万贵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