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患者应谨记“三更”
今年的3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肾脏日,作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常见慢病,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是慢性肾脏病大国,当前的患病人数达1.2亿,患病率更是高达10.8%。慢性肾脏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被忽视,而一旦进入到终末期,患者的肾脏将会严重受损,只能通过透析或肾脏移植来维持生命,给患者、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
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数占总住院人数的近5%,但占医保花费的近7%;透析患者数仅占住院慢性肾脏病医保患者总数的0.18%,但医保费用却占3.3%,每年用于透析患者的治疗费用高达9亿人民币。慢性肾脏病的致残致死率增幅排在所有慢病之首,给“健康中国”建设也带来了巨大挑战。科学防治慢性肾脏病迫在眉睫,应谨记“更早、更快、更全面”,即刻改变,守护肾脏健康。
早期识别和干预慢性肾脏病对于延缓疾病进展、保护肾功能、减少并发症,甚至减少医疗成本意义重大。当出现水肿、泡沫尿、血尿、贫血、血压升高等症状时,就应警惕罹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糖心肾共病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其中,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而高血压也已成为慢性肾脏病的第二大危险因素,约有11.4%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
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肥胖、有肾脏病家族史等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清肌酐检测,以发现早期肾脏损伤。普通人群可以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关注自身的尿常规的指标。
作为一种终身相随的疾病,确诊慢性肾脏病后快速启动治疗是实现良好预后的关键一步。慢性肾脏病1-2期(早期)是进行药物治疗和疾病干预的最佳时机,能够有效延缓慢性肾脏病的疾病进展,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原则是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减少心肾事件。心血管疾病是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由于肾脏功能受损,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脏负担也会随之加重,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除了要关注蛋白尿、肌酐等指标,也应注重血压、血脂、血糖等管理达标,实现心肾保护。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慢性肾脏病创新治疗手段面世和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患者拥有更多治疗选择的同时,长期治疗的负担也得以降低。通过及时治疗和长期、规范的疾病管理,慢性肾脏病患者依旧能够回归正常生活、寻回自我价值。
研究显示,肾脏不仅能维持水、酸碱和电解质平衡,还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一旦肾脏出现损伤,各个器官和组织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慢性肾脏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也要警惕肾性贫血、高钾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非常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透析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98.2%,会进一步增加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和死亡风险,同时,患者常常感到乏力、失眠,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对于慢性肾脏病合并肾性贫血的患者而言,其血红蛋白(Hb)值应长期做到≥11 g/dL慢性肾病患者应谨记“三更”,但不超过 13g/dL1。同时,超过50%的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常伴有高钾血症,即血清钾浓度超过5.0mmol/L。高钾血症会导致患者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和猝死慢性疾病,且高钾血症易反复发作,因此患者需将高钾血症作为慢性病长期管理,定期检查血钾水平,将血清钾浓度平稳在3.5-5.0mmol/L。
此外,对于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患者而言,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善同样十分重要。应规律作息,避免疲劳和情绪紧张,同时以低钠、低钾、低磷、低盐饮食为主等。相信通过更早、更快、更全的防治举措,不仅能使更多患者获益,也可推动我国肾脏病防控工作高质量发展,最终助推人人享有肾健康目标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