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群康招募!癌症、肿瘤、慢性病等患者临床试验招募

您所在位置:首页 > 临床资讯 > 慢性疾病

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尤为重要健康体检可提前发现遏制病情发展

信息来源:本站作者:发布时间:2023-10-31浏览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简称慢性病,具有病因复杂、起病隐匿以及病程长等基本特点,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居民的人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患有慢性病的人数也逐渐增多。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以上这些疾病都不具有传染性,但是都有较高的患病率,同时还有较大的可能导致伤残或者死亡。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等特点,其治疗方法往往都比较复杂,一般不能彻底根治,也很难实现自愈,所以慢性病不仅会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还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担,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慢性病问题。

  在衡量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医疗发展水平、居民的健康水平以及当地的整体发展水平时,都可以将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及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水平作为衡量指标。

  为了维护居民的身体健康,许多国家或地区都纷纷制定了慢性病相关的规划与政策,例如我国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际性的《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测框架》。

  本文通过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人群四种疾病的患病现状,分析其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慢性病进行管理与防控。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事业都受到了慢性病流行带来的挑战。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慢性病患者数量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中增长规模最大的地区当属东南亚地区,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2000-2012年这十余年的时间内,该地区的患者人数增长数百万慢性疾病

  全球范围内,2008年有 3300 万的患者因为慢性病而失去生命,超过了当年总死亡人数的一半;2012 年,有高达3800万的患者因为慢性病而死亡,超过了当年死亡人数的六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在2015年,该数字增长到了 4000 万,超过了当年死亡人数的七成。心血管疾病在过去的十年间已逐渐演变为世界范围内人群死亡的最主要因素,有三成左右的慢性病患者都是死于心血管类的疾病。

  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 2000 年,世界范围内大概有 15.6 亿人患有高血压疾病;到2014年,世界范围成年人有 22%的人群患有高血压;2025 年,相比于2020年,高血压患病率将增加 60%。

  糖尿病本身所导致的死亡率并不高,全球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有130万人,仅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 4%,然而糖尿病可能会同时引发肾病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此外,还有可能导致患者丧失视力,因此糖尿病也是导致患者致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由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以及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中东地区,当地居民的血脂患病率大致位于13%至 76%这一区间。 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人群中,国外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总而言之,在全球范围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患病率的高低还会受到人群、阶段和地域因素的影响。

  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在此过程中,我国居民的疾病谱、死亡谱以及人口的基本结构同样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从整体上看,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越来越高,同时,因为慢性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导致了大量的患者失去生命。

  2008年,根据我国相关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9.1%,而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则为18.2%,居民的综合患病率是19%,较之于2005年的数据增长了5.1%。

  根据相关的预测数据慢性疾病,到2025年时,我国可能有2.28亿居民患有慢性病。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随着时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里面有大量的中青年患者。

  根据2012 至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18 至 24 岁年龄段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0%、25至34岁年龄段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 6.1%、35 至 44 岁年龄段人群血压患病率为15.0%,随着年龄段的升高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青年人的健康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所以该人群的高血压防治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 1980 年,我国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

  在针对全国19个省市1994-1995年间的调查可知,这部分省市的25岁至64岁的居民中,患有糖尿病的居民所占的比例为2.28%,患有糖耐量异常的居民所占的比例为 2.12%。在2013 年,成年居民中患有糖尿病的居民所占的比例高达 10.4%。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分析2015-2017 年各个省市的居民患有糖尿病的情况发现,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达 11.2%。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肥胖居民所占的比例较高,这就导致了糖尿病成为我国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

  近 30 年来,我国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越来越高。在2002 年,相关机构针对国内居民的营养状况展开调查后发现,成年居民的血清LDL-C的平均水平高达 1.91mmol/L。

  在 2014 年相关机构再次针对国内居民的营养状况展开调查后发现,成年居民的血清 LDL-C 的平均水平高达2.88mmol/L,而这一数值到了 2018 年时,增长到了 2.9mmol/L ,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同样地,血清总胆固醇(TC)指标、甘油三酯(TG)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18 年,我国成年居民患有血脂异常病症的几率为40.40%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尤为重要健康体检可提前发现遏制病情发展,这一比例较之于 2002 年的相关数据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我国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也在不断增长,以18 岁至59 岁的居民作为研究样本,在 2010 年,这部分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8.4%,其中,男性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9.9%,女性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7.0%。

  此外,根据 2015 年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15 个省份的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达 9.8%。高尿酸血症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日益增加,并且这种疾病还会引发肾脏疾病、痛风和糖尿病等,增加人群的负担。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居民饮食习惯的不断调整,居民的肥胖率不断升高,代谢类疾病的患病率同步增长,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癌症患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缺乏锻炼、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抽烟酗酒等行为都有可能诱发各种慢性病。一般情况下,如果居民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就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慢性病的患病几率。

  基于此,居民可以及时调整自身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学者Verma 等选择了205名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摄入太多的肉食、太少的水果或者蔬菜、缺乏体育锻炼等,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着显著关联。

  学者范艳芳等通过研究指出,影响居民患有慢性病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因素、受教育水平因素、年龄因素、收入因素、吸烟情况、体质因素以及饮酒情况等。

  此外,还有研究指出,BMI水平、饮食情况、酒精的使用情况以及利尿剂的使用情况等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而言之,要有效地预防慢性疾病,就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多摄入蔬菜和水果、减少酒精的摄入、限制脂肪和能量的摄入、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锻炼等。

  在上世纪60年代,欧洲地区的部分国家开始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采取健康促进措施以及推行社区综合防治等方式来防治慢性病。在很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或地区都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展开过调查研究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和指导计划等,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全球范围内的慢性病发病率。

  2020 年,我国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已经涵盖了31个省市的居民,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24.3%。通过慢性病监测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我国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和地域分布等,但是针对各个地区和各个特征人群的慢性病流行情况而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

  如今慢性病的流行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国家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在此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该达成合作,共同参与到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理工作中来。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以知道,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加强健康教育,相关部门也应该主动作为,帮助慢性病患者改善健康状况。

  现阶段,我国的慢性病管理工作还较为欠缺,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足够的设施设备、缺乏专业化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

  基于此,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相关社会组织也要积极参与到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中来,构建起全社会共同防治慢性病的良好格局。此外,还要大力培养专业的人才,落实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进而更高效地防控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