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深陷“三高、三低”困境 如何构建完善防治体系?
慢性疾病一直以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共同列作全球四大类慢性病,对国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作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形势极为严峻。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呼吸疾病患者总数过亿,其中20岁以上的慢阻肺病患者接近1亿人,20岁及以上哮喘患者约有4570万人,儿童和青少年哮喘患者约870万人,每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约78.1万。而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疾病的低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检查率,以及低规范治疗率。
“慢阻肺在我国存在的情况可以用三个高、三个低来形容,”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孙永昌教授告诉记者,三高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高,三低是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化治疗比例低。慢阻肺有如此庞大的患病群体,本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限度降低急性加重发生率及死亡率,但较低的公众知晓率让患者错过药物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期。
“不仅如此,在我国仅有10%左右的患者被正确诊断。一些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常存在肺功能检查不完善、吸入药物配置不足的问题,同时基层医生对于规范吸入治疗的认知也相对较低。如此严峻的防控形势,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呼吸系统疾病深陷“三高、三低”困境 如何构建完善防治体系?,才能走出困境,推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水平。”孙永昌教授说。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是一种高发于老年群体的常见慢性气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活动后的气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我国呈发病高态势且长期处于高位运行。通常认为,慢性咳嗽是慢阻肺最早出现的症状,这一症状会随病程发展不断加重出现慢性呼吸衰竭且可终身不愈。
除了慢阻肺,哮喘是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非感染性的慢性炎症,在这种炎症的刺激下,气道结构发生改变,引起咳嗽、喘息等症状,发病覆盖全年龄段。典型哮喘症状包括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可以伴有胸闷或者咳嗽。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推算,我国20岁以上的哮喘患病率是4.2%,这个4.2%仅仅是指有喘息症状的典型哮喘患者,一些患者可能并没有以上症状,只有顽固性干咳的表现,这种情况叫做咳嗽变异性哮喘。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黄克武教授介绍慢性疾病,过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误诊、漏诊非常严重,仅仅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时间一长,这个病人可能就变成真正的肺功能受损。由于对哮喘认知的不足,不少患者并没有接受全面、正规的治疗,也没有进行长期、规律的随诊。这使得我国哮喘的整体控制水平不佳,很多患者饱受哮喘发作的困扰。
这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还存在共病现象。《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分析了939例慢阻肺患者的数据后发现,慢阻肺共病现象非常普遍,93.4%的患者至少存在一种并存疾病,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其中,心脏病和代谢疾病最常见,患病率高达50%,慢阻肺患者肺部和全身的持续性炎症,气道持续性进行性阻塞、低氧血症和氧化应激等情况逐个叠加,构成了慢阻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条件,也易引发全身各系统的合并症,即慢阻肺共病,这些合并症与慢阻肺相互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
若没有及时、正确的诊疗,除了共病现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后期可能转化成肺癌。
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前,许多人谈癌色变,但却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不上心”。实际上慢性的肺病和肺癌互为因果,应重视肺癌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共管理。
这也意味着,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规范化诊治极为关键。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人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不熟悉导致就医意愿低,就诊后的依从性可能也较低。如此,无论是慢阻肺和哮喘,全面及时的肺功能检查十分必要。
但在中国,肺功能检查开展严重不足。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调查显示,诊断为慢阻肺的患者中,既往接受过肺功能检查的仅占12%,即便在自述有慢阻肺病史的人群中,检查比例也只有55.8%。肺功能检测的愿景是像量血压一样检查肺功能,如今却困难重重。
“对于哮喘检测,在有诊断条件的医院,即使支气管扩张试验阴性无法明确诊断,还可以使用FeNO、小气道、EOS等辅助诊断。不过,对于基层医院来说,肺功能检查设备不可及是最大难点。这些医院可能更多需要基于患者病史与特征,结合经验性治疗效果,作出临床诊断。”有临床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二、三级医院里入组的1500例哮喘病人中有70%是轻度哮喘。这是个令人惊讶的数据,这也就意味着,在基层有更多病人没有被及早诊断出来。
自2016年开始,以“基层为重点”就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总方针的一项,后续更是颁布一系列政策,不断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升基层疾病防治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市场仍有部分未被开发,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呼吸吸入和生物制剂事业部、香港及澳门地区的负责人林骁在2023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二十二届呼吸周期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对于基层来说有很大需求未被满足,特别是从诊断率和标准化的管理率以及长期依从性的角度,新冠疫情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呼吸类疾病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基层医院的临床研究、临床实践仍存在壁垒,实现规范性诊疗,达到更有效的早筛早诊,构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体系,在于使实行标准落地执行。这仍需政府与企业在基础医学、转化医学和临床医学等方面诸多合作来共同推动,如肺功能诊疗设备的推广并提升药物可及性。”林骁说,具体而言,一是,在认知层面上,大众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对于整个呼吸疾病的认识度及重视度相对较低。以慢阻肺病为例,我国慢阻肺的患者有1亿人,20岁以上人群高达4570万,目前60岁以上慢阻肺疾病患病率有27%,仍然呈一个继续上升的趋势。在死亡率上,慢阻肺也是我国三大的死亡因素,每年死亡的人数将近100万,仅次于心血管和癌症,在全球也是居首位。相比之下,公众对于慢阻肺疾病的知晓率仍不足10%,只有不足3%的患者得知自身患者慢阻肺。
二是,在规范化治疗方面,行业也亟待加强呼吸疾病长期化管理和对病情的控制。根据GINA标准来看,全国只有14.2%的哮喘患者得到了良好控制,从症状控制角度来看,很容易导致急性发作的风险。而在标准化治疗上,药物的标准化治疗率仍不足50%,特别是在农村还有偏远的城镇,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急需加强。
三是,在疾病负担上,以慢阻肺为例,10%的患者被诊断为慢阻肺,大部分患者到医院来的时候已经是重度的或者极重度的慢阻肺,这也是由于,患者早期症状无法得到控制,疾病经济负担巨大。对于基层市场来说,特别是从诊断率、标准化管理率、药品依从性的角度来看,未来呼吸系统疾病仍有较大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前,我国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形势严峻,疾病危害、诊疗难度、经济负担都大大增加,这与社会认知不足,诊疗不规范有着直接关系,亟须社会各界提高对慢阻肺防控的重视,尽早采取综合性防控策略以降低慢阻肺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此,提高社会认知,建立更为全面、科学、规范的慢阻肺病防控体系是当务之急。
加强呼吸系统疾病基层防控体系构建也是国家备受关注的方向。早在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就已将慢性呼吸疾病行动计划列为重大行动之一,并提出“研究将慢阻肺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阿斯利康也在与青岛市政府、卫健委共同发力,将慢阻肺作为市办实事之“三高一慢”健康服务包的疾病之一,支持青岛市建设慢阻肺全程防治体系和管理模式。目前已完成超200万人的筛查和近20万人的肺功能检测。
“制药公司需要和学界、政府一起共同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林骁强调,从产业端来看,需要联合生态圈的伙伴共同打造新模式,让患者通过新的模式能够得到早诊断,提升标准化治疗率,提升哮喘和慢阻肺患者的长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