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招募慢性病科普2022年9月23日
临床试验招募慢性病科普2022年9月23日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一旦防治不及,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2015年4月10日国家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报告》,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作了回顾总结。
报告称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力度虽然逐步加大,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此前为85%,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5%,糖尿病患病率为9.7%。
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
标准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等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遗传、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在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四大危险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表示,体能消耗过少,包括体育锻炼过少和日常活动的减少是慢性病发生的首要因素。因此,他建议每周至少要锻炼三次,且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最佳的锻炼时间是下午4~5时左右,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锻炼的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耐力型运动和器械、哑铃、拉力器等力量型的运动。他建议,耐力型和力量型运动要结合,即便是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也应该进行2~3次8~10种的力量型锻炼[3]。
除此之外,王院士在最近的一场讲座上现场传授16字“健康箴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合理膳食。“吃饭先五六个肉菜,然后上一个素菜‘点缀’,最后上水果,慢性疾病这是我们宴请的一般顺序。”王陇德说,这样的就餐顺序其实跟人体消化的过程是相反的。合理的膳食可以用“十个网球”原则:
此外,每天还要加“四个一”,即1个鸡蛋、1斤牛奶、1小把坚果及1块扑克牌大小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