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招募远离慢性病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慢性疾病
临床试验招募远离慢性病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慢性疾病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疾病。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省每年因慢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8%,其中因心脑血管和恶性肿瘤两大类疾病死亡的人数就占81%。”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所副所长郭晓雷告诉记者,慢性病已经成为“头号杀手”,“尤其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高血压,容易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是很多致命性疾病如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
令人担忧的是,慢性病的危害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省27.5%的成年人有高血压,但是7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郭晓雷说。实际上,更多的人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即便血压已经不正常了,但只要身体没有明确反应,就不放在心上。“人体是有耐受性的,但高血压只要到了无法耐受的地步,就是危险的情况,往往已经延误了治疗时机。”
“早期轻度高血压采用非药物治疗,如少吃盐、控制体重、少喝酒、适度锻炼,大部分可以回归正常。另外糖尿病前期也可以干预,定期空腹查血糖、餐后两小时测血糖,就能及早发现,及时进行饮食、运动等干预,能尽量避免糖尿病的发生。”郭晓雷坦言,绝大多数慢性病一旦起病就不可逆转,“因此,我们防控慢性病有两个观念,一个是不能不得,但可以晚得;一个是已经发现的要早治疗,控制并发症的产生。除了恶性肿瘤,慢性病只要没有并发症,就不会有生命危险,这个过程是可以控制的。”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带来多重健康问题挑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对健康的危害出现“井喷式”变化。
与此同时,调查还显示,我国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出现年轻化趋势,85%的慢性病患者都是14岁至64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对慢性病的理解,公众仍然存在误区。虽然慢性病主要呈现在中老年阶段,但真正形成是从青少年开始的。”郭晓雷说。
“生活中常见的、可变更的危险因素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健康饮食、不锻炼身体、使用烟草、不规律休息、爱生气等等。”郭晓雷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普遍不健康、精神压力大,是导致慢性病发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慢性病又叫生活方式病,顾名思义,与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年轻人的膳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米、面和其他谷类的消费量逐渐减少,杂粮、薯类的消费下降,动物性食物、奶类的消费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消费比例加大,膳食结构不均衡。另外,年轻人也接受了西方的现代食品,包括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都是热量非常高的。久食容易造成肥胖,肥胖其实是慢性疾病的一个通路和基础。”郭晓雷说。
抽烟、酗酒、久坐不动、熬夜也将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泛滥。我国半数以上的劳动者在工作中是以“坐着”和“站立”为主,活动时间很少,更多的中青年人把业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玩棋牌、上网聊天等久坐少动的活动上,长期这样缺乏运动,就会引起肌体的早衰,进而导致抵抗能力下降,增加罹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证实,人的健康寿命,40%在于遗传和生存的环境条件,60%取决于生活方式。“以个人而言,遗传和环境因素很难改变,但改变生活方式却是可以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慢性病都是可以预防的。”郭晓雷表示,这个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了知识不一定能改变行为,但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行为,因此我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进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主动性、高尚性、和谐性、适宜性和健康有利性。主动性指健康生活方式表现为个体主动地、自觉地建立起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拒绝吸烟、拒绝饮酒或少量饮酒等;高尚性是指生活要有活力、向上、文明。和谐性就是动与静的和谐、劳动与休息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饮食结构的和谐、心理上的和谐等等。适宜性的一个层面就是行为强度要有理性控制,第二个层面是行为具有个体化,对个体是适宜的;而有利性,既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的。
“如果戒烟是件难事,锻炼没有时间,要想改变不健康的生活状态,最简单易行的就是从食物入手。”郭晓雷说,山东人普遍摄入盐过多,过高的食盐(钠)摄入量是导致人群血压水平上升和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3月份省政府下发的《山东省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将在制订“鲁菜”系列菜系地方标准时,增加‘减盐’内容,以降低居民人均食盐摄入量。慢性疾病”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体育锻炼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开展体育锻炼,可因人因地制宜,步行、体操、慢性疾病慢跑、健身操、太极拳等不必硬性规定,但要运动适度,以微微出汗,全身暖和、爽快,不觉心慌气急为度。”郭晓雷指出,规律的生活起居,不吸烟、少饮酒的健康习惯,都是热爱生命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关爱自己,怎么能指望别人关爱你呢?”
5.每天吃谷薯类及杂豆250-400克,要粗细搭配,粗粮至少50-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