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康临床试验招募专临床试验招募家:7成慢性病是吃出来的?慢性疾病
群康临床试验招募专临床试验招募家:7成慢性病是吃出来的?慢性疾病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日上午,在华夏微生态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于长沙联合举办的首届华夏微生态产学研研讨会上,长江学者、中国农大食品学院副院长、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江正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采访时指出,我国进入“饱食”阶段后,代谢性疾病高发。当下,由于人们吃得好、多、精,而大城市工作的白领阶层逐渐习惯于西餐化和外食化,极大地增加了患慢性病病的概率。
此次研讨会上,江正强介绍,国人由饥饿时代进入饱食时代,正面临新的健康危机。由于摄入营养过多,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慢性病)。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慢性病发病人数约3亿左右,其中65岁以下负担占比50%,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和健康问题中,饮食既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预防及改善的有效手段,全面营养问题日益凸显。
“其实,7成左右的慢性病是吃出来的!”他说,以前人们的认识是老了才会患这些病,其实不然。大多数人患病都是在60岁以前的工作阶段,甚至更早的时候。比如说,慢性疾病国内大城市化的趋向明显,年轻人求职上岗基本上都是会点外卖或者在中西餐厅饮食。讲求口味、刺激和偏肉食富营养的西餐化模式,让人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
江正强说,以国人非常关心的糖尿病为例。在80年代,10多亿人口中不到千万人患糖尿病,曾一度引发中国人对糖尿病有免疫力的赞叹。而到如今,中国患病人数达1.14亿人,目前是全球第一大糖尿病患者国家,其中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城市,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增速已经超过老年人。2017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为29.3%,慢病高发已占人口总死亡率的86.6%,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他说,国家提倡的大健康计划,就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地呵护。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前提,就是转变传统的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即从单一的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模式。其中,饮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科学》杂志报道,科学家发现膳食纤维和抗生素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的关键机制。2018年,《科学》上海交大团队发现高膳食纤维食品可改善2型糖尿病。有大量数据证明,肠道健康与肠道菌群,在预防肥胖等慢性疾病、改善人体亚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江正强提出,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糖尿病地图》:2017-2045年世界糖尿病流行病学趋势,2017年全球4.2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2045年将有6.29亿糖尿病患者。目前学术界,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五项重要措施中,饮食疗法为第一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食结构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干预能预防90%以上代谢性疾病。目前日本营养界,提出“正食Macrobiotic”和“正食金字塔”,《柳叶刀》提出关注食物本身,而不是单个营养素。而美国糖尿病学会1987年正式推荐高膳食纤维饮食。膳食纤维减少食物与肠粘膜的接触,降低葡萄糖和脂肪的吸收,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β细胞DNA和RNA合成,提高胰岛素水平。
研讨会上,加拿大拉曼、法国乐斯福、北京同仁堂、中南湘雅医学院等机构的学者和专家指出,管控人的饮食是预防慢性病发展的关键。而人体肠道中,微生物组作为人体“第二套基因组”,与人体共生的这些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就像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三高”疾病、心脑血管 疾病、癌症、慢性胃炎、肝脏损伤等,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人体微生物组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一股洪流。
专家们现场围绕微生态与慢性病、口腔健康、胃肠道、免疫、女性健康、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等专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对益生元防控慢病(糖尿病)研究进展进行探讨,针对中国与欧美、日本的全球益生元应用做了深度分析,并对推动中国微生态产业的科学研究和商业应用,为中国益生元产业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了诸多建设性方案。
没有超级英雄一样的超能力,谢英峰却有一个在“熊猫血”群体中,如英雄般响亮的名字——“熊猫侠”。
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如何密切联系青年?快来呼唤小伙伴们,搬好小板凳,准备听讲啦!
他曾7次站在上海之巅,“睡过上海中心”,他在最高处记录着这座大都市的发展变迁。他是余儒文,他用影像讲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