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专家:科学认识狼疮 共筑慢性肾脏病防治屏障
5月10日是世界狼疮日。在人民健康策划的“世界狼疮日・关爱狼疮患者 共筑健康中国”节目中,多位专家围绕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防治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慢性肾脏病是全世界面临的严峻公共卫生问题。相较于欧洲,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亚洲人群的发病率更高。我们国家人口众多,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进一步升高。”中国工程院院士、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陈香美说,慢性肾脏病是由原发、慢性疾病继发多种原因导致的肾脏损害疾病。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也会造成肾脏损坏,因此也属于慢性肾脏病范畴。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导致人体多脏器受累,包括肾脏、皮肤、血液、神经系统等。提倡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如若不尽早控制病情,患者的预后就会很差。
陈香美认为,慢性肾脏病等慢病的防治与社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慢病防控。要加强慢病的早期筛查和随访,提供全民可及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卫生部门、医保部门、疾控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联防联动,高水平、高效率地进行慢病防控。在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层面,要做好慢病的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疾病的危害,并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高危因素的筛查和控制,及早进行个体化干预。
“总体来讲,慢性肾脏病的病程是迁延的,即会缓慢地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尿毒症。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对于慢性肾脏病的防治至关重要。慢性疾病专家:科学认识狼疮 共筑慢性肾脏病防治屏障”陈美香说,若出现狼疮皮肤表现或者关节损伤疼痛症状,一定要同时关注肾脏的变化,建议到肾脏病专科去就诊,进行尿液、肾脏功能以及一些相关敏感指标的检查。
目前,狼疮肾脏损害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典型的药物治疗依赖于糖皮质激素,即激素治疗。除此之外,还有免疫抑制剂以及其他辅助性的相关基础治疗。陈香美介绍说:“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慢性疾病大部分狼疮肾炎患者的药物反应良好,临床症状以及化验检查的指标能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在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患者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所以,临床对于狼疮肾炎的治疗,既要注重循证医学,也要关注患者个体化差异。”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通过建立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数据库,摸清了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特点,该病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表现以及致死因素方面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别。”曾小峰说,过去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对此,相关指南提出要达标治疗,早期控制病情活动。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发展,近几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生存率均得到明显提升,患者的预后也得到明显改善。
据介绍,陈香美团队正在开展创新研究,以患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机制为突破口,寻找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利用这些标志物去研发新的药物,从而更精准地对患者进行治疗。
曾小峰说,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以及延长患者的生命。近十年,我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方面获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生物制剂、新的靶向治疗方式的出现,使得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他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案研究过程非常漫长,要经历严格的临床循证医学验证。现在得到验证的药物甚少,很多针对各种各样靶点的生物制剂、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正在推进过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会得到显著改善。”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肾脏病医学部主任、中华肾脏病学会候任主任蔡广研认为,虽然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患者的预后,但是,当前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从患者自身来讲,疾病知晓率比较低;二是现有的一些基础性药物,对狼疮肾炎的缓解率不高。用药不规范等问题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三是一些现有的治疗方案还不能很好地控制狼疮肾炎的复发。
蔡广研介绍,在用药分类上,狼疮肾炎的治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糖皮质激素是有效控制狼疮肾炎的基础性药物,但它对狼疮肾炎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还有待提高;免疫抑制剂的引入提升了狼疮肾炎的治疗效果,但其精准性不足,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如果长期大量增加用药剂量,可能会带来一些额外的副作用;生物制剂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通过国内外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它的长期安全性良好。他说:“当前,多种新型生物制剂正在研发,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的药物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狼疮肾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