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456”心理健康工作模式 努力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西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456”心理健康工作模式 努力护航学生健康成长西北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以建立“四大理念、五个方面、六级网格”为抓手,积极探索心理健康工作新模式新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加强组织领导,“四大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全面发展、健康第一、专业建设、协同联动”4大工作理念,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充分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校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召开专题会议等,统筹推进心理健康工作各项任务。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严格对照《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任务要求,第一时间制定工作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推进台账,逐条逐项抓好落实。将心理健康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各二级学院年度考核重要内容,指导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学生社区党工委、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与各二级学院加强协同联动,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系列活动。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成立专家组团队,开设家庭教育与心理辅导专线,汇聚医院、社会机构等心理服务力量,护航学生健康成长,着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学院齐抓共管、家校社有机联动的心理育人工作格局。
明确重点任务,“五个方面”创新教育模式。注重点、线、面协同发力,统筹推进教育教学、预防干预、咨询服务、实践活动、平台保障5个方面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开设覆盖全体新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覆盖所有年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以及覆盖所有班级的《班级心理委员成长与发展》培训课,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每年9月对全校学生开展全员心理普测,根据测试结果,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健康资讯、心理问题评估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打造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兼职咨询师、专业医生组成的专业化工作队伍,坚持“下校区、走学院、进公寓”,探索建立“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治疗、自助与他助”紧密结合的心理服务模式。整合校院两级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力量,建立“蒲公英心理科普宣讲团”健康资讯、“心爱随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团、“逐梦心灵”学生心理社团等,积极组织开展“我的心灵成长故事”主题征文大赛、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校园健心跑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集“资讯查阅、科普宣传、咨询服务、危机处置”功能于一体的心理健康网络平台,推出网络微课、微视频等心理健康科普内容,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推动全员参与,“六级网格”健全预防体系。织密学生心理危机防控网,不断完善“宿舍—班级(课题组/导师组/实验室)—学院—家庭—学校—医院”6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网格。打造“爱生育生共同体”,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专兼职教师、学院领导、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等组成的8000余人的网格化工作队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引导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走出办公室、咨询室,主动地走进班级、走近学生,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编写工作指导手册等方式,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精细的心理健康辅导。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建立学生信息库,明确“一对一”帮扶责任人,以“一生一档”“一人一策”开展个案研判商讨、休学复学评估、危机长期跟踪、问题解决和回访等工作,及时研判学生心理动态,努力解决学生心理困惑。联合市内6所医院搭建学生心理危机绿色就诊治疗通道,邀请医生进行专业服务,并简化就诊流程,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面向家长积极开展线上科普宣传、线下家庭辅导等,鼓励家长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为学生营造更加健康幸福的学习生活环境。